首页
理塘县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理塘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2-11-04 07:48:49
来源:
理塘县人民政府
阅读数:
209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馨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理塘县乡村振兴局

关于印发《理塘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涉及部门、19个乡(镇)人民政府、康巴社区、白塔社区:

为贯彻落实《甘孜州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2022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通知》(甘领办发〔2022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推进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落实落细,现将《理塘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牢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求,以搬迁对象为扶持对象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大力发展搬迁安置后续产业,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增强搬迁群众稳定脱贫能力,强化服务保障和文明新风培育,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目标任务

围绕提升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制定和落实产业扶持、公共服务、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等后续发展措施,对帮扶项目实行精细化配置、对劳动力就业实行精细化服务,通过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自身“造血”能力也不断增强,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按照下达任务,我县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形式完成全县2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946户3664人(集中安置437户1464人,分散安置509户2200人),建成集中安置点2个,200人以上理塘县曲登乡浑查村集中安置点,800人以上高城镇城西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点。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有关单位及各涉及乡(镇)职责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四个不摘”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县级领导联系大中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制度,明确全县两个集中安置点的县级联系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三是健全部门与乡(镇)议事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议事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后续扶持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县、乡上下协调联动、共同发力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新格局。

序时进度:所有任务在12月底之前全面完成。

牵头单位:县乡村振兴局

责任单位:各涉及部门各乡)。

(二)加强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在全面摸清底数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举措,补齐短板。在全县两个集中安置点必须做到“五通五化”“五通”即通水、通电、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网络;“五化”即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在城西移民新村大型安置点相应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对功能相近的服务设施,应合并设计和建设,实现一室多能、综合利用。

序时进度:所有任务在12月底之前全面完成。

牵头单位:县乡村振兴局

责任单位: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康巴社区、白塔社区、各乡)。

(三)强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补齐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短板,充分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就学,确保教育学位能够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需求。合理配套安置点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诊治质量和水平,为搬迁群众提供及时有效、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序时进度:所有任务在12月底之前全面完成。

牵头单位:县教育和体育局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健康局、县医疗保障局、康巴社区、白塔社区、各乡(镇)。

(四)强化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一是准确掌握搬迁群众劳动力状况、就业失业情况和参加技能培训情况,建立搬迁户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做到“一人一卡、一点一册、一月一更新”,为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帮扶等提供依据二是集中安置点设立就业保障服务中心,确定专兼职人员,加强搬迁家庭劳动力信息采集核实、就业政策宣传、职业介绍推荐、跟踪管理服务等工作三是鼓励集中安置点周边企业吸纳搬迁群众务工,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运营时,就业岗位优先向安置点的搬迁人口倾斜四是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排劳动能力弱、就业有困难的搬迁人口就业五是积极引导实训基地与用人单位、扶贫车间对接,开展订单式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序时进度:所有任务在12月底之前全面完成。

牵头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单位:县乡村兴局、县医疗保障局、康巴社区、白塔社区、各乡)。

(五)发展搬迁群众后续产业。一是壮大产业,带动脱贫增收。立足安置点资源禀赋,按照县委政府‘131’的产业发展思路和‘一域、两带、八基地’的产业发展区域布局,依托县级‘牦牛园区’建设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全县946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持续稳定增收,户均增收1200元。二是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落户群众家门口1.理塘县意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小型产业扶贫项目“妈妈树”,目前,已带动搬迁经济弱势妇女5人就业,年人均增收在3万元。预计到2025年底至少带动120名搬迁妇女从事“妈妈树”手工艺品制作,预计年人均增收在4万元左右。2.通过企业+合作社模式,引进密奇奇公司新建高高原果蔬深加工厂,辐射带动集中安置点344户1080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2022年底分红25万元,同时可提供长期固定岗位50人,短期工50人左右,实现收益可期,就业稳定。

序时进度:所有任务在12月底之前全面完成。

牵头单位: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

责任单位: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康巴社区、白塔社区、各(乡)镇。

(六)全面加强安置社区治理。一是建强基层组织,规范社区管理。加强集中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以居民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机制,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二是强化党建引领,党组织建设得到全覆盖.在集中安置点采取1+4+N管理服务体系,1即一个党支部、4即四个网格点。N即党员、联户长、志愿者、民兵、驻村干部加强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的居民公约等制度建设,引导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有准则加强安置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安置社区倾斜,确保搬迁群众住得下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低保、临时救助等救助范围。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序时进度:所有任务在12月底之前全面完成。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康巴社区、白塔社区、各(乡)镇。

(七)促进搬迁群众文化融入。以创建文明社区、五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切入点,依托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群众大会、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等形式,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公民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社区活动推进交流交融交往,引导搬迁群众较好较快实现社会融入。在集中安置点发布身边好人榜、善行义举榜、五星级文明户光荣榜,定期进行更新,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人物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搬迁群众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思想,自力更生创造幸福生活。开展城镇基本生活技能培训。组织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加强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培养群众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帮助群众尽快适应城镇生产生活,增强归属感。

序时进度:所有任务在12月底之前全面完成。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妇联、团县委、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公安局、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康巴社区、白塔社区、各乡(镇)

(八)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搬迁群众在迁出地的集体经济成员权益,确保搬迁后搬迁群众原有承包地(耕地、林地、草场等)依法享有的承包权益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益贫政策权益不变,继续按规定享受迁出地承包地山林地的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耕地地力保护等各类农业补贴和生态补偿政策。

序时进度:所有任务在12月底之前全面完成。

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

责任单位: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康巴社区、白塔社区、各乡(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各乡(镇)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结合搬迁地实际,细化制定本乡(镇)2022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扶持措施和办法,建立后续扶持工作台账。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力促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加快发展。

(二)注重宣传引导

各乡()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 宣传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政策,推广工作亮点和成功经验,调动易地扶贫搬迁户广泛参与创业培训、企业招聘、产业发展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

(三)严格监督考核

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扶持监督考核机制,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列入2022年度易地扶贫搬迁绩效考核内容,对搬迁后续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严格落实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

附件:1.理塘县2022集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理塘县乡村振兴局

2022年5月16日

附件1

理塘县2022城西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点

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甘孜州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2022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通知》(甘领办发〔2022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县2022集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工作,现结合我县安置点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群众自治的原则,聚焦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加大后续扶持力度,规范安置点组织设置,健全后续管理服务制度,完善安置点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切实把安置点建设成为组织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优良、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

二、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理塘县集中安置437户1464人,建成集中安置点2个,其中800人以上大中型集中安置点1个,理塘县高城镇城西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点344户1080人。

三、重点工作

(一)规范安置点组织设置。一是纵深推进组织覆盖打造“一线堡垒工程”。选派6名政治思想过硬、服务群众能力过硬且熟悉农村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驻村工作组,协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党员“1+N”联户机制打造“党群连心工程”。从搬迁党员、社区机关党员中选择能力素质强的16名党员担任“党群连心户”户长,负责发动联系户中的党员为群众服务,确保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三是党员“双报到”,基层治理“增服务”。发挥“双报到”党员的资源优势,更好服务基层治理工作,每月由各乡(镇)轮流派驻2名党员到集中安置点开展党员“双报到”志愿服务活动,在集中安置点形成“工作在单位、服务到村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共建机制。三是推出“文化套餐”打造“文明提升工程”。 开展创建文明社区、五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依托群众大会、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等形式,进行感恩奋进教育、法制教育搬迁群众知晓“惠”在何处、“恩”从何来,着力提升群众感恩意识。

(二)健全后续管理服务制度。一是“政治”引领“联动”。在集中安置点构建“党建+大数据+警务”的网格化治理,共形成8个网格点,对城西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点344户搬迁群众进行网格化管理;建立1+4+N管理服务体系,即1个党支部,4个网格点,N个党员,联户长,志愿者,民兵,驻村干部等全面准确采集网格区域内群众基本信息,优化组织设置,全力打造基层治理“党建引领”新模式二是“法治”保障“联管集中开展巡回法庭、模拟法庭以案释法,法治宣讲服务队进村入户。三是“德治”教化“联建”。开展优秀搬迁群众评选活动,发布好人榜善行义举榜五星级文明户光荣榜,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搬迁群众自强自立、争先创优的氛围。四是“自治”强基“联创”。全安置区划分网格8个,选任网格长8名、选任网格员24名,优化调整联户长72名,着力在自治上下功夫,提升民生服务功能,延伸上门代办服务,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义务巡逻及重点区域治安巡逻巡查。

(三)完善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一是配套基础设施。在全面摸清底数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举措,补齐短板。安置点必须做到“五通五化”“五通”即通水、通电、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网络;“五化”即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安置点相应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对功能相近的服务设施,应合并设计和建设,实现一室多能、综合利用。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师资力量短板,充分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就学,确保教育学位能够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需求。合理配套安置点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诊治质量和水平,为搬迁群众提供及时有效、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四)强化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一是准确掌握搬迁群众劳动力状况、就业失业情况和参加技能培训情况,建立搬迁户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做到“一人一卡、一点一册、一月一更新”,为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帮扶等提供依据二是集中安置点设立就业保障服务中心,确定专职人员,加强搬迁家庭劳动力信息采集核实、就业政策宣传、职业介绍推荐、跟踪管理服务等工作三是鼓励集中安置点周边企业吸纳搬迁群众务工,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运营时,就业岗位优先向安置点的搬迁人口倾斜四是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排劳动能力弱、就业有困难的搬迁人口就业五是积极引导实训基地与用人单位、扶贫车间对接,开展订单式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五)促进搬迁群众文化融入。以创建文明社区、五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切入点,依托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群众大会、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等形式,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公民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社区活动推进交流交融交往,引导搬迁群众较好较快实现社会融入。在集中安置点发布身边好人榜、善行义举榜、五星级文明户光荣榜,定期进行更新,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人物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搬迁群众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思想,自力更生创造幸福生活。开展城镇基本生活技能培训。组织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加强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培养群众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帮助群众尽快适应城镇生产生活,增强归属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集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要将安置点后续管理服务工作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后续管理服务政策措施。相关部门、各涉及乡(镇)各负其责、协作配合,示范创建规范化大中型安置点

(二)注重宣传引导各乡()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 宣传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政策,推广工作亮点和成功经验,调动易地搬迁户广泛参与创业培训、企业招聘、产业发展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结提炼各地探索形成的有效创新成果,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统筹做好宣传推广和舆论引导,营造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监督考核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扶持监督考核机制,将示范创建规范化大中型安置点工作列入2022年度易地扶贫搬迁绩效考核内容,对搬迁后续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严格落实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