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理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组前往格聂镇、德巫乡等5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代表聚集地收集当地建筑风貌特色、了解其历史文化底蕴。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理塘县从2015年就开始着手。摸查、踏勘和资料收集建档,邀请四川省内传统村落保护专家,积极进行申报和规划编制。在县财政资金紧缺、没有前期专项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挤出近600万元开展了四批次传统村落现状调查,先后申报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至2023年,理塘县已有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62个省级传统村落,从已授牌的“中国传统村落”县域总数来看,位居全国县域排名第三位。从已授牌的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数量县域排名来看,数量全国最多,四川省排名第一。
“这些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蕴藏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四川涉藏地区农耕游牧文明、地域文化传承的最好见证,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与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理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杨勇介绍到。
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理塘县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领导小组,形成了住建、文旅、民宗、自然资源、财政、农牧农村以及乡镇为主,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
组织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专业团队扎实深入考察传统村落,以整理挖掘文化为重点,认真研究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聚落选址特征、村庄发展演化、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要素、民族文化内涵等要素。围绕传统村落自然山水格局,古建筑、古树、地方文物保护、红色文化、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传承,理塘赛马、理塘藏戏、石刻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全要素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理塘县明确“核心带动四片,四片辐射全面”的建设模式,来推进该县乃至康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努力打造具有甘孜特色、康南特征、理塘特点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域。“一心”: 即为国家AAAA级景区“千户藏寨”集中核心连片区域。“四片”: 即为格聂神山景区山地旅游示范连片区域、濯桑高原生态农业园区农旅融合示范连片区域、“环亚丁机场”康南农牧文化体验游示范连片区域、雅砻江河谷保护建设示范区域。
理塘县利用好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资金2400余万元,围绕基础设施完善、风貌整体提档、传统建筑保护、历史环境要素普查、传统文化挖掘等领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推进其它三个片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建立完善一村一档,完成州级文保单位保护修缮1处,实施了3个传统村落应急广场建设,实施了4个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及整村推进风貌改造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农耕文化传习所建设工作。
以文化资源最为厚重的车马村等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核心,通过对传统村落生活活态展示、民俗文化展示,传统商业文化的再现,引领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打造可穿梭的(时空)、可驻目的(生活方式)、可体验的(文化展示)的特色传统村落。以文化体验,旅游商业为功能定位,采用“建筑修复、文化造景、业态植入”理念,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最具有“诗情画意”的旅游文化休闲及理塘本地非遗文化体验和传承基地。该区域仁康古街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该连片区域目前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4处、州县文保单位15处,康藏微博物馆群初具规模,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
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理塘县坚持形态、文态、生态、业态在时间、空间上的多维度和谐统一,实行持续发展。在进一步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景观完整性的同时,做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创建全域传统村落为目标,统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先后整合各类资金5个多亿,实施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了集体经济、道路、人居环境、太阳能堤灌、防洪治理等一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整体推进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建设。
以高城镇车马村等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核心,利用项目资金2100万元实施集中连片保护建设,撬动投资9000余万元,打造了“勒通古镇·千户藏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甲洼镇俄丁、江达等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核心,打造高原生态农业园区农旅融合示范连片区,利用项目资金660万元,撬动投资3.3亿元建设康藏阳光、玛吉阿米农业园区、藏巴拉花海等产业发展项目和理塘县第三完全中学等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康藏阳光农业园区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四川省直供港澳台(生产加工)备案蔬菜基地称号。藏巴拉花海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擦若溪成功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
“既守住传统村落的‘根’与‘魂’,也倾注新时代的‘气’和‘息’,让传统村落留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使这个民族的宝贵遗产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杨勇说。